本帖最后由 逐影四叔 于 2015-9-10 11:35 编辑
摄影终究是空与色的修行——胡侃摄影与佛学、哲学、科学和美学
布兰卡四叔开篇
摄影追求的是什么?摄影的本质是什么?多年来一直在思考,根本停不下来。
在纽摄学习时,师曰:摄影师要培养自己的眼力,追求三项基本原则。主题,一副好照片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;主体,一副好照片必须能把注意力引向被摄主体;简洁,一副好照片必须画面简洁。这就意味着你按下快门之前的所有积累(器材操控、构图、用光等技巧,哲学、科学、美学、社会学等知识)均为奔着这“三原则”。纽摄的教育尤其强调“普遍性主题”,认为这是区别杰作与佳作的标准。
报考高级摄影师的培训课程上,师曰:摄影有四个层次——现场记录、赏心悦目、表达思想、诠释理念。某种意义上说,此“四层次论”是对纽摄三原则中的主题一说进行的展开。
美国某位华裔风光摄影大师在一次演讲中称,他的作品表达的是其世界观。于是,同场的另一位国内人像摄影大师在接下来的演讲中称,他的作品表达的是其人生观。笔者据此推测,社会纪实摄影师没准会说,他的作品表达的是其价值观。在三观尽毁的时代居然在三教九流鱼龙混杂的摄影圈里大树三观,实乃壮举!摄影的三观之说貌似也可看作对上述“主题”和“四层次论”的延伸。
在摄影中到底是内容重要还是形式重要?这也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。照片的内容与上面谈的主题基本可以画等号,当然极为重要。但是,如果照片在形式上没有视觉吸引力则很难引起共鸣。 五月底,由于某种因缘,笔者赴广东化州南山寺做了四天义工。一般是 早上四点半起床, 晚上十点收工。几天的拍摄身心疲惫。奇怪的是心理很是满足。奔波在湿热的天气里经常是拍得满头大汗、满眼是泪。最后分不清是汗水还是泪水。念佛堂是每天必拍的地点。近二千人每天三场功课诵经,气势宏伟,摄人心魄。有一天,当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》响起,我忽然悟到,佛门经典其实提示我们摄影人:摄影的本质终究是空与色的修行!
“般若波罗蜜多”为梵语,意义极为丰富。若用凡夫俗子的粗陋解释,“般若”的意思是“通达智慧”;“波罗”的意思是“彼岸”;“蜜多”的意思是“到”。彼岸是相对此岸的说法。生死为此岸,烦恼为中流,涅槃重生为彼岸。所以,“般若波罗蜜多”的意思是,透过通达智慧,超脱世俗无极困苦到达涅槃重生的彼岸。“心经”是比喻的说法,即,佛经中的精髓。此经正文仅二百六十字,乃三世诸佛心要法门,积聚精要心。
《心经》一开篇就说,观自在菩萨在修行“般若波罗蜜多”到一定深度时,“照见五蕴皆空。”也就是说,“五蕴”——事物的表象(当然也包括颜色)不见了,他看通透了,看到的是“空”,即事物的本性。肤浅一点说,这像不像我们摄影中剥离了颜色的黑白照片和红外照片?深层次一点说,像不像我们透过照片的形式(构图、用光等)看到了照片的内容(主题)?
“色”为“五蕴”之首,是事务的现象。观自在菩萨以“色”为例进一步解释说,“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;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“说的是色空一体,即,事物的现象与其本性是一体的,相互离不开。这有很深的哲学和科学道理。
色与空的关系在哲学上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。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,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是辨证的,是对立与统一的。即,现象和本质有明显的差别。现象是事物的外在方面,是表面的、多变的、丰富多彩的;本质是事物的内在方面,是深藏的、相对稳定的、比较深刻、单纯的。因而现象是可以直接认识的,本质则只能间接地被认识。另一方面,两者又是相互依存的。现象是本质的现象,本质是现象的本质。也就是说,本质只能通过现象表现出来,现象只能是本质的显现,他们之间是表现和被表现的关系。任何一方离开了另一方都是不能存在的,实际的存在总是现象与本质的对立统一。两者还是相互蕴涵的,在实际上也是相互包含的。本质寓于现象之中,这是非常明显的。因为现象是整体,本质是现象的一部分,固然是根本性的部分。反过来,本质也包含现象,因为现象尽管是多种多样的、纷繁复杂的,但毕竟是由本质决定的,早已潜在地包含于本质之中。此外,现象与本质是可以相互转化的。本质变现象应理解为本质表现为现象。某一具体的人无疑是本质与现象的统一体,但其本质也在不断地表现出来,即不断转变为现象。现象与本质的相互转化,正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转化的客观基础。
色与空的关系在科学上是物质与能量的关系。上个世纪,爱因斯坦发现了狭义相对论,他指出,物质的质量和它的能量成正比,可用以下公式表示:E=mc^2。式中,E为能量;m为质量;c为光速。这一公式说明物质可以转变为辐射能,辐射能也可以转变为物质。这一现象并不意味着物质会被消灭,而是物质的静质量转变成另外一种运动形式。所以这一定律已经发展成为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,合称质能守恒定律。2005年,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所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物理学家说,他们通过迄今最直接、最精确的实验证明了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中著名的质能方程。
色与空的关系可以看成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。这既是一个哲学问题,也是一个美学问题。美的内容和美的形式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。美的内容和形式是美的事物统一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。美的内容不能脱离美的形式而孤立存在,它必须通过具体的感性形式表现出来;美的形式是美的内容在外在方面的感性表现,没有美的内容,美的形式也就无存在的价值。
回到摄影的语境,我们摄影人应像佛菩萨一样,深修“般若波罗蜜多”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——透过通达智慧,超脱世俗无极困苦到达涅槃重生的彼岸,达到无上正等正觉的层次。
《心经》最后用密语说:“揭谛!揭谛!波罗揭谛!波罗僧揭谛!菩提萨婆诃!”翻译成咱凡夫俗子的粗陋语言就是:“去吧!去吧!到彼岸去!一起到彼岸去!去成就你崇高的理想!”
至此,困扰笔者多年的问题终于找到了答案:摄影的本质终究是空与色的修行!
(图片另附)
|